《荒野生存/阿拉斯加之死 INTO THE WILD》

「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. 真正的幸福就是分享。」

上開眼查詢今日播放的電影時刻表時,我真的完全沒想過要往《荒野生存》這樣的片名點入,不過在看了《魔戒二:雙城奇謀TheLordoftheRings:TheTwoTowers》及斷斷續續的《索命麻醉Awake》後,又看了幾本漫畫,胡亂的轉著電影台,驀然看到開著一台黃色車子的年輕人,字幕打著:

「不可否認漫無目標總能振奮我們,因為在心中它代表逃逸…。」

(以上及以下有些對白可能跟電影字幕有出入,不過一邊想專心看,一邊又想著記下,難免有些微出入)

不知道著了什麼魔,擱下漫畫,我就跳進去沒廣告的深夜HBO,整整140分鐘,除筆記外,未曾移眼。

當阿拉斯加不斷重複提起後,我後知後覺的想到會不會這齣片子是《阿拉斯加之死》?曾讀過其他格主的觀後感,但回想今日看時刻表時,沒看到這個名字遂也不多揣想,靜靜地觀賞便是。

隨手摘下的幾句:
「事情總在特殊的時候才看的出來。」
「生命不一定要猛烈,但要感受猛烈。」
「若我們承認理智能支配人生,那人的潛能將被破壞。」
「人的靈魂核心來自嶄新的旅行。」
「樂趣就在我們體驗的一切事物裡。」

最後的照片真的很有震撼感,而且那霎那我真覺得Emile Hirsch演活了chris!

I have had a happy life and thank the world goodbye and may god bless all
“to call each thing by its right name.”
“by its right name.”
christopher johnson mccandless

What if I were smiling
And running into your arms?
Would you see then
What I see now?


另,原著書還未讀過,不過紀錄之。

-----
導演:西恩‧潘 Sean Penn
監製:西恩‧潘 Sean Penn、Art Linson
編劇:強‧克拉庫爾Jon Krakauer(原著);西恩‧潘 Sean Penn(劇本)
主演
Emile Hirsch、Marcia Gay Harden、William Hurt、Jena Malone、Catherine Keener、Vince Vaughn、克莉絲汀·史都華
音樂:Michael BrookKaki KingEddie Vedder
攝影:Eric Gautier
剪輯:Jay Cassidy
發行商:派拉蒙
上映日期:2007年9月21日
片長:140分鐘
語言:英語
預算:1500萬美元
票房:3760,6908美元

劇情簡介:
講述了克里斯多福·麥肯迪尼斯(Christopher McCandless)的流浪傳奇。他本是亞特蘭大私立名校艾文理大學的優等生。畢業後,麥肯迪尼斯放棄了令人羨慕的工作和前景,把自己的2萬4千元存款捐給了慈善機構,又燒掉了錢包裡所有的錢,乘便車去阿拉斯加尋找自我。靠著一把點22來福槍、一部相機、簡單的野營裝備和若干書籍(包括一本野外生存指南),麥肯迪尼斯成功地在荒野中生存了下來。這一路上,他碰到幾位改變他一生的人。幸而這些人,他在遭受野外生存的挑戰時,一步步地挺過來了。

-----
1992年,在美國阿拉斯加地區的一個廢棄公車車廂裡,人們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屍體,經調查,證實這位死者的全名叫克里斯多福‧強森‧麥克肯多斯(Christopher Johnson McCandless),是個出身於美國東岸富裕家庭的年輕男子,他在1990年大學畢業後,即與家人失聯。

嚮往回歸自然的原始生活,克里斯多福改名換姓,燒掉現金,放棄車子和大部分財產,從此在北美大 陸漂泊,充滿強烈理想性的克里斯多福企亟追尋超越人類物質的經驗,這件事經過披露後,在美國社會引起震撼。

尤其是結束克里斯多福生命的阿拉斯加之行,人們的看法褒貶各有之,有人感佩克里斯多福的勇氣; 有人卻認為克里斯多福太輕忽自然,藐視大自然,竟然沒有作充分準備便草率進入美國最不毛、環境最惡劣的阿拉斯加獨自生活。

究竟是什麼原因,讓一個二十初、大學剛畢業、家境優渥的年輕人拋棄一切,而投入一個所謂的自殺式之旅呢?這是所有人都在問的。

由於本書的作者Jon Krakaue在年少時,曾因攀越某座險惡的山境而一度有過濱死經驗,當他以為自己會死,卻幸運生還了,作者覺得自己與克里斯多福有些地方類似,基於某種情感,和模糊的自覺理解克里斯多 福,作者像偵探般,私訪了死者的親屬,和死者旅行中接觸過、交談過的人們,他追蹤死者旅程的路線和細節,一一從中抽絲剝繭,企圖還原部分的真相。

最後,這個曲折的調查結果形成了這本書,同時,也反省了幾個課題:曠野對美國人的吸引力、高危險活動對年輕人的誘惑、父子之間的沈重的關係。

當然,有關於克里斯多福的悲劇,我們不能一徑的歸咎於克里斯多福與家庭的緊張,尤其是克里斯多福發現父親除了他們家,還背地裡偷偷養育了另一個家庭,他不能接受這樣兩面的父親,對父親的尊敬徹底潰堤。

克里斯多福的死因是誤食野生植物,體內積聚過量的生物鹼,造成營養不良虛弱而亡,他並不是真的想死,可以這麼說,阿拉斯加之行是他藉由自我超越的一種儀式,事實上,在慘劇發生之前,他已經決定要回到人類的社會了。甚至,在他生命遇到危機時,他還在車體前貼上求救的紙張。 ※(轉自:這裡)












-----
作者:強.克拉庫爾 Jon Krakauer
天下文化‧出版日期:2007年05月31日

我們曾經有過夢:流浪、狂戀或歡唱。多數的人很快學會了謹慎,如此便能保證人類社會以目前的方式繼續演化不致滅絕。卻有另一些(形體上或精神上的)遊民,放不下自己的純美固執,在都市的底層或心靈的邊緣,持續那個浪漫得一塌糊塗、卻美麗高貴的夢。願我們也是。

《阿拉斯加之死》於1997年在美國出版後,迅即登上各大暢銷書排行榜,甚至在《紐約時報》榜上近兩年,並引起大眾熱烈討論。天下文化於1998年出版的繁體中文版,同樣感動了許多心底有夢的讀者,成為長銷多年的口碑之作。

在原書出版的十年後,當世間的紛亂有增無減,
我們願再次介紹這位以全心擁抱生命、追尋至真夢想的年輕人。

一九九二年九月初,在阿拉斯加一輛廢棄的巴士裡出現一具男屍,
他是來自華府、大學剛畢業的克里斯.麥克肯多斯。
生前,他家境富裕,前途似錦,
但他卻拋開一切、走向曠野,從此踏上不歸路。
他的所作所為是虛擲生命,抑或擁抱生命?
他的死是自絕生路,還是意外、命中注定?……


既是登山家,也是記者的本書作者克拉庫爾,對克里斯的死亡之謎始終無法釋懷,於是花了一年多的時間,藉由克里斯留下的信件、日記、書本等蛛絲馬跡,以及深入的調查採訪,試圖還原真相,留給世人一個公斷。

作者重返克里斯死亡之旅中踏過的路徑,甚至回到他的命喪之所;也一一探訪克里斯的家人、熟識,及與他萍水相逢的過客。為了拼湊出故事完整的圖像,作者更坦然寫下年輕時與克里斯相仿的心路歷程,並回顧另幾位走入曠野、一去不返的旅人。這使得本書超越了一般的報導文學,成為細膩動人的生命紀錄。

作者:強.克拉庫爾Jon Krakauer
美國作家和登山家,以野外和登山報導著稱;曾任《戶外》雜誌(Outside)特約撰述,同時也曾為美國數家報章雜誌撰寫文稿。《阿拉斯加之死》出版後,長踞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排行榜達兩年以上,也為他贏得傑出探險類作家的名聲。

他以一九九六年親身經歷山難寫成的分析報導,在《戶外》雜誌發表後,榮獲「美國國家雜誌獎」(National Magazine Award);之後擴寫成《巔峰》(Into Thin Air)一書,榮登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第一名,並入圍一九九八年普立茲獎。

  除上述兩本暢銷書外,尚著有:《愛格爾峰之夢》(Eiger Dreams)、《在天堂的旗幟下》(Under the Banner of Heaven)等。現與妻子住在科羅拉多州。

-----
一個唯美旅人的殞落

  一九九二年四月,一名出身美國東岸富裕家庭的年輕男子,一路搭便車到阿拉斯加,單獨步入麥金萊山北邊的曠野。四個月之後,一群麋鹿獵人發現他腐爛的屍體。

  就在屍體發現後不久,我應《戶外》(Outside)雜誌之邀,報導這名青年死因之謎。這個青年的全名為克里斯多福.強森.麥克肯多斯(Christopher Johnson McCandless),在華府近郊一個優渥的社區長大,不但成績優異,也是運動菁英。

  一九九○年夏,克里斯以優異成績自艾默瑞大學畢業,此後家人就失去他的音訊。他改名換姓,把銀行帳戶中兩萬四千美元的存款悉數捐給慈善機構,放棄了車子和大部分財產,還把身邊的現金全都燒掉。

  此後他開始全新的生活,自處於社會邊緣,在北美大陸漂泊,追尋超越物質的原始經驗。他的家人完全不知道他的下落,也不知道他有什麼樣的遭遇,直到他的遺體出現在阿拉斯加。

  為了趕上緊迫的截稿時間,我寫了九千字的文章,刊登於一九九三年一月的雜誌上。但我對克里斯的興趣,卻在書報攤換上新雜誌之後,仍縈懷不去。我對這個男孩餓死的細節,以及我們生命中某些隱約令人心神不寧的相似之處深感困惑。我不願就此放棄,於是花了一年多的時間,著了魔似地重新探索使他走向阿拉斯加松林的死亡之路,並追蹤他旅程的細節。為了要了解克里斯,我勢必也要反省其他更深更廣的課題:曠野對美國人的吸引力、高危險活動對年輕人的誘惑、父子之間的沈重關係。這些曲折的調查結果就是讀者面前的這本書。

  我不能說自己是個不偏不倚的傳記作家;克里斯奇特的故事打動了我個人的心弦,因此要不動感情地記述這個悲劇是不可能的。在本書中,我已經儘量減少作者的存在──而且我想大致上也成功了。但我還是要提醒讀者;我將自己年輕時的片斷穿插在克里斯的故事中,主要是希望我個人的經驗能夠為克里斯的謎,作一點詮釋。

  克里斯是個極端熱情的年輕人,頑固的理想主義使他無法適應現代生活。他著迷於托爾斯泰(Leo Tolstoy)的作品,特別景仰這位偉大的小說家能夠拋開財富和特權,優游於貧窮的世界。在大學時,克里斯就開始仿效托爾斯泰的禁欲主義,和道德上的剛正不屈,其程度使親近他的人先是驚訝,後來轉為憂慮。當他前往阿拉斯加松林時,並未幻想前往滿溢奶香與蜜糖的沃土;相反的,他想追尋的是危險、逆境以及托爾斯泰式的克己,在此行中,他正充分體驗了那一切。

  只是在十六週的嚴酷考驗中,克里斯太過堅持自己的理想。的確,要不是由於一、兩個看來並不明顯的疏忽,他可能已經在一九九二年八月走出了松林,一如他在四月間步入松林時一樣不為人知。然而,他無心的錯誤卻成為無法挽回的關鍵,以致於他的名字上了小報的頭條,並留下不知所措的家人為他承受痛苦。

  被克里斯生與死的故事感動的人,出乎意料地多。在《戶外》雜誌那篇文章刊出之後的數月中,讀者來函的數量遠超過該刊任何一篇文章的回響。正如我們所預期的,這些來函反應出截然不同的觀點:有些讀者非常讚賞這個男孩的勇氣和崇高的理想;有些人則嚴詞譴責他是個瘋子、是個有勇無謀的白癡、是個怪人、是個因驕傲和愚蠢而毀了自己的自戀狂,根本不值得媒體小題大作。我個人的看法將在以下的文書中表達,但我願讓讀者擁有他們自己對克里斯的意見。

一九九五年四月於西雅圖
※(轉自:這裡)

-----
延伸連結:
你不是一個人--《 Into The Wild - 荒野生存 》 [簡]
床。認真過生活‧[電影] 《阿拉斯加之死》語錄
Into the Wild -I Want This Movie to Grip People in the Heart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盧廣仲,連續劇裡的「繁華攏是夢」

憂鬱治療指南 X 徐珮芬

但你已經不願意再浪費我 X 徐珮芬